自媒體的發展在最近一年可以說是相當迅速,不僅是因為微信的崛起為自媒體的發展鋪設了基礎條件,更是因為現在的閱讀環境、盈利模式(付費)以及用戶群體的沉淀都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而自媒體的發展也自然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只不過良好的發展環境并不意味著只要你付出就會有回報,激烈的競爭環境也會針對自媒體做一個篩選,只有優秀的自媒體才能在用戶心中真正植根發芽。那么大家就會問怎樣的自媒體才有資格留下來呢。
我想內容是其中一個相當硬性的條件。無論你靠著自媒體做咨詢還是做指導,文字都是我們推廣的武器,相比于其他網絡服務模式,對于自媒體而言,閱讀者對于文字內容的肯定顯然要勝過其他任何東西。那么針對內容我們該如何定制,換句換說內容為王的準則我們應該如何在撰寫之際貫徹到底呢?
畢竟看過身邊這么多自媒體,有優秀的也有平庸的,大家無一例外的在內容上出現了分化,只有優秀的內容才能逐步留住用戶,那么問題就來了,自媒體在內容上的創作應該遵循哪些要點,進而實現一種突破似的發展呢?
勤于受眾,從生活出發。我想無論是結合熱點還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其本質都是以生活為核心,畢竟最貼近自己的文字最感人。從懂懂到老穿,大家都在用一種最樸實的文字傳達一種思想。尤其是懂懂,看他的文章沒有過多的修飾,基本上都是家長里短,但正是這種家長里短讓我們倍感親切,而且感覺這種親切會拉近我們與文字的距離,進而獲取無限干貨。其實互聯網閱讀者甚至是自媒體本身都是草根群體中的一員,大家都在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去傳播思想,一味高大上并不適合內容在傳播上的迅速,至少在我看來,一個合格的自媒體人要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實際中去,深入到困難最多、矛盾最多、問題最多的地方去,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真的是生活當中的濃縮。
勇于嘗試,不斷創作思考。很多時候,成長都是在思考中完成的,并不是誰天生就是一個作家,大家對于文字的掌控很多時候來源于不斷地嘗試,就像盧松松一樣,起初理工出身的他寫起文章來也是相當費勁,但是到現在你再去看他的文章,會覺得條例清理,重點突出,能夠很快抓住我們的閱讀點,這就是一種蛻變。自媒體可以給自己在初期設立一個寫作目標抑或個性標簽,圍繞這個標簽來進行定制創作,比如你想分享關于股票投資的事情,那么文章完全可以用一種詼諧幽默地形式進行,即便你初期并不能很好駕馭這種文體,但是不用擔心,只要堅持不懈總會成功,自媒體內容建設其實沒有什么高大深的東西,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內容和想法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筆尖中,然后傳達出一種自己內心真正的東西,各種標簽只不過是我們給與自我文章的一種定位,但是真正留住和吸引閱讀者的是文字背后的思想,我們要做一個有價值的輸入者,而不是快餐文化的始作俑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時候創作者本身有一種傲氣,這種傲氣最初的表現就是我要做獨一無二的那一個??墒腔ヂ摼W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你自身在資源上有著足夠的優勢那還可以,但是如果你本身就是處于一種追趕者的狀態,那么盲目的相信自己,盲目的追求獨立并不是一種理性的做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了解別人的優勢,學習別人的長處完全可以用于自身實力的完善。在內容創作上也是這樣,同樣一個行業,必定有很多人在做,彼此之間的同質性是避免不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借鑒別人的優勢很有必要。就像我個人經營的公眾賬號一樣,因為是做股票方面的,所以在內容上要圍繞這個展開,但是有段時間文章的打開率和點贊都不是很理想,后來看了看主要競爭對手的賬號,發現對方在推送一些股票信息、投資技巧的同時,還會發一些成功人士的訪談錄,這樣就能更好地吸引草根用戶的關注。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很多時候借鑒別人的優點并不是抄襲,而是我們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如果不是借鑒這個優點,那么我在創作內容的時候仍然會遵循以往的特點,造成文章越發枯燥無味,這樣難道好嗎?
學會用價值說話,拒絕盲目。內容推送久了,任何人都會開始淡忘自己起初寫文章的目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些自媒體會逐步隨波逐流,開始無法正視自己傳播價值的初衷。其實文章創作跟隨熱點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我們應該更加明白自己寫文章是為了什么,是在傳播什么樣的價值。我訂閱過很多公眾號,在閱讀后期常常會發現一些公眾號為了跟隨內容發布一些緊隨時下熱點但與自身服務毫無相關的東西。時間久了大家就會開始懷疑你的定位,是否猶如之前般精準,自媒體其實就是一個垂直領域內的百事通,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思想和價值通過這么一個渠道推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樹立我們自己的影響力。很多時候并不是你跟隨熱點就會獲得關注,思考和總結才是關鍵。分析自己寫過的文章哪篇點擊率最高,哪一個寫起來最順手,資源從哪里獲取更合適等等,寫文章不能盲目,也不能為了跟著熱點而去跟著熱點,做一個有主見的自媒體有些時候真的是太重要了。